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眼科医院健康科普】秋冬季眩晕高发:除了脑血管问题,这些耳科疾病也需警惕

发布时间:2025-11-12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随着秋冬季气温的逐渐下降,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耳石症、梅尼埃病等耳科眩晕性疾病的就诊人数也在显著增加。很多人出现眩晕症状时,首先会联想到脑血管意外或颈椎病,却也容易忽视耳鼻喉科疾病也是引发眩晕的重要原因,进而延误针对性治疗。

微信图片_2025-11-14_094303_814.jpg

当突然出现眩晕发作时,需优先排查脑血管意外(如脑梗塞、脑出血)和颈椎病。前者常伴随肢体麻木、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症状;而后者多与颈部活动相关,症状随着颈部活动加重或减轻,并可能伴有手臂放射性疼痛。但如果眩晕与体位变化密切相关,或伴随耳鸣、听力下降、耳闷胀感,就需警惕耳鼻喉科相关的眩晕性疾病,这类疾病的发作多与内耳平衡功能异常直接相关。

常见耳科眩晕性疾病特点

1.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是耳鼻喉科最高发的眩晕性疾病之一。眩晕与特定头位变化相关,如躺下、坐起、翻身或低头时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仅数秒至数十秒,无耳鸣、听力下降症状。

2.梅尼埃病

其核心症状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每次发作持续 20 分钟至数小时。常伴随单侧耳鸣、耳闷胀感,以及波动性听力下降,多次发作后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

3.前庭神经炎

多在感冒或病毒感染后出现,表现为突发的剧烈旋转性眩晕,持续数天至数周。无耳鸣和听力问题,但常伴随明显的恶心、呕吐。

4.突发性耳聋伴眩晕

表现为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听力下降,同时伴随眩晕,部分患者还会有耳鸣、耳闷症状,需及时治疗以挽救听力。

疾病治疗与干预方法

1.耳石症

复位治疗:这是耳石症的首选治疗方式,通过特定的体位变化,将脱落的耳石复位至原来的位置,多数患者复位后眩晕症状可立即缓解。

药物辅助:若复位后仍有轻微头晕、平衡不稳,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帮助前庭功能恢复。

日常防护:避免快速转头、低头、躺下或坐起等动作,减少耳石再次脱落的风险;睡觉时可适当垫高枕头,降低发作概率。

2.梅尼埃病

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时,可使用前庭抑制剂缓解眩晕症状,同时配合脱水剂减轻内耳积水,改善耳闷、听力下降;缓解期可服用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减少发作频率。

生活方式干预:严格控制盐分摄入,避免加重内耳积水;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减少精神压力;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和酒精类饮品。

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如平衡训练、凝视稳定训练等,帮助改善平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前庭神经炎

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以控制眩晕、缓解恶心呕吐为主,可使用前庭抑制剂、止吐药;同时可配合抗病毒药物(若明确病毒感染诱因)和糖皮质激素,减轻前庭神经炎症。

康复干预:眩晕症状缓解后,尽早开展前庭康复训练,帮助受损的前庭功能逐步恢复,减少头晕、走路不稳等后遗症。

日常护理:患病期间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保证营养均衡,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和病毒感染,降低复发风险。

4.突发性耳聋伴眩晕

紧急治疗:发病后 72 小时内是治疗黄金期,需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营养神经的药物,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联合高压氧治疗,最大限度挽救听力。

后续干预:听力恢复后,仍需遵医嘱巩固治疗一段时间;定期复查听力,监测恢复情况;避免噪音刺激,保护残余听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再次发作。

就医提示

若出现眩晕症状,尤其是伴随耳鸣、听力下降、耳闷胀感,或与体位变化相关的短暂眩晕,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通过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耳内镜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再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避免自行用药或延误治疗。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