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冬至养生|多“储蓄”,少“透支”
明天是12月21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至”接近“最”“极”。“冬至”意味着阴阳二气自然转化和阳气渐起,自然界的万物也进入收藏与蓄势的阶段。此时,人也需要顺应这一时令,遵循“冬藏”规律,进入封藏状态,养护阳气,储藏精气,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冬至养生,多“储蓄”,少“透支”,须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暖措施
所谓“冬至一阳生”,此时人体生发的阳气还是微弱的小火苗,极易因感受风寒而熄灭。寒气伤阳会导致疾病发生并迟迟难愈。
因此,需避风寒,避冷水,避生冷饮食等。尤其要注意保“三暖”:头暖、背暖、足暖。可以佩戴帽子、围巾和手套,确保身体暖意十足。
二、饮食调养
所谓“冬令进补,来春打虎”。冬至时节,一是要选用温补之品。如羊肉、鸡肉、牛肉、狗肉、鱼类、猪肝、羊肝等肉类,核桃、芝麻、燕麦、豆制品、糯米、枸杞、大枣、桂圆、芝麻等干果,韭菜、木耳、大头菜、莴苣、薯类等蔬菜,以上大多既有补益脾胃,又有补益肝肾作用,可适当选择食用。
二是不宜冷食伤阳。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同时,可适当多食黑色食品。黑色入肾,与冬相应,肾藏精气,精气为生命之源动力,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黑米粥、黑豆膏、黑芝麻糊、黑枣、黑木耳羹、乌骨鸡汤等。
三、加强锻炼
《黄帝内经》提倡:“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由于冬至之后,昼短夜长,作息时间也需随季节变化调整。冬季时段,适当早睡、晚起,不熬夜,顺应生命节律十分重要。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抗寒能力。冬季气温低,人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来维持核心温度。静态运动相比动态运动,身体消耗的能量较少,更适应寒冷环境。因此建议进行静态运动,如太极拳和八段锦,这些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适量晒太阳可以帮助体内阳气积聚,也是冬季不错的选择。
四、精神调养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情绪激动,这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和整体福祉。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或与家人朋友聚会来放松心情,享受温馨的社交时光。
五、中医养生
艾灸:可以选择至阳、肾俞、涌泉、关元、神阙、膻中等穴位。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能忍受为度,可起到温阳益肾的作用。
按摩穴位:《黄帝内经》指出,“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用拇指指端按揉涌泉穴,以局部热胀感为宜。本穴可醒脑开窍,滋阴降火。除此之外,常见按摩穴位还包括命门、肾腧、足三里等。
按摩耳朵: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
药食同补温脾肾:冬季最好选用“药食同源”的食物来温补脾肾,强壮身体。
当归:味甘、辛,性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本草正》:“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参考食谱:当归生姜羊肉汤。
山药:味甘,平。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参考食谱:山药核桃粥。
莲子: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之功效。常用于脾虚泄泻,带下,遗精,心悸失眠。参考食谱:百合莲子银耳汤。
黄精:药性甘,平。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为平补气阴之品。既滋阴润肺,又补肾益精,还补益气,为滋补之良药,善治肺肾两虚、气阴两虚诸证。参考食谱:黄精参淮山炖鸡汤。
六、注意事项
除上述养生保健的生活小窍门外,冬季养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件事,以免无畏耗伤正气,感染病邪:
1、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以免耗损体内阳气。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虽然天气寒冷,但适当的通风可以帮助减少空气中的病菌和病毒。
3、注意补水保湿,多喝水,使用保湿护肤品,保持皮肤滋润。
通过上述的冬至养生方法,多“储蓄”,少“透支”,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健康舒适。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您度过这个节气,迎来一个更温暖、健康的春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