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中西医结合提升青光眼疗效

浏览次数:
字号:+-14

  青光眼是指眼球内部的压力异常升高,从而对眼底神经造成压迫损伤,使视力视野下降甚至失明的眼病,是眼科的常见病、急重病,常双眼发病,为目前位列全球第一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据统计,2013年,全世界40-80岁的人群中,青光眼的患病率为3.54%,有6426万人;到2020年和2040年分别将达7602万人和11182万人,其中约有60%的青光眼患者分布在亚洲。在2020年中国约有2000万青光眼患者。因为地域差异及医疗健康水平的不均衡,青光眼的致盲率界于10%-30%之间。青光眼己成为我国当前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其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己经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大负担。

  青光眼的治疗总体分为两个方面,包括控制眼压和保护视功能、视功能康复治疗。只有异常升高的眼压得到有效控制,才能终止眼底神经的持续损伤,阻止青光眼病情的进展,而控制眼压西医常用的方法包括局部滴用降眼压药物、眼部激光、抗青光眼手术等诸多手段,而在应用西医方法治疗青光眼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辩证应用中药协同辅助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青光眼的治疗效果。

  青光眼的发生发展从中医角度讲与人的气血、脏腑、情志是密切相关的,所以需立足于全身气血情况和心理情志状态来治疗青光眼,古语有云“经络通,百病消”,青光眼的发生也是由于全身和眼部气血运行不畅出现郁滞所导致,所以在青光眼的中早期,需要定期随访观察或用降眼压药物激光治疗的同时,根据全身及眼部气血情况、情志状态进行辩证制方,应用中药改善气血情志状态,使眼部经络运行通畅,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控制好眼压。而在青光眼的中晚期,药物、激光不足以控制好眼压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从而实现达到靶眼压。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必然会造成眼部的创伤,出现手术后的炎症表现,需要术后的抗炎治疗,而术后的炎症常常就是降低手术效果或导致手术失败的罪魁祸首之一,但常规术后局部应用的抗炎药物治疗,抗炎作用有限,甚至有时抗炎作用并不满意,如果在围手术期(手术前和手术后)应用中药方剂进行辨证施治,就能进一步减轻手术创伤所造成的炎症反应,从而提升手术效果,增加手术成功率。

  另外,中医手术治疗青光眼方面也有自己的独门技术-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这个手术来源于唐代的“金针拨障术”,是国医大师唐由之研究员于1958年开始于睫状体平坦部进行白内障针拨手术,在临床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发生继发性青光眼,唐由之研究员即在睫状体平部巩膜上用lmm环钻打孔来缓解症状,这成为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雏形,而这个睫状体平坦部切口的应用早于西方国家10余年,随后唐由之研究员进行了病理学观察、总结临床经验并结合了现代医学小梁切除术的思想,创新性提出了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可以说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是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具体诠释。在唐由之研究员的指导下,对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降眼压效果明确、且作用稳定并且持久,尤其对于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具有优势。

  在青光眼的保护视功能、视功能康复治疗方面,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就更为明显。一般认为,青光眼治疗在眼压得到有效控制后,可以最大程度的阻止眼底神经的进一步损伤,但已经受损的视神经纤维及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是很困难的,受到高眼压所造成的损伤后,眼部局部的状态常为气血虚弱、郁滞、玄府闭塞、精气难至之证,这时西医除了应用一些营养神经药物外并无其它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可以通过助阳行气、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的辨证遣方用药和针刺、艾灸等非药物疗法进行进一步的治疗,从而改善眼部血流灌注的气血循环状态,使人之精气能更为顺利的到达眼部,进而对眼底神经进行滋养温煦的作用,达到改善视功能的目的。

  总之,在青光眼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在进行西医各种手段治疗青光眼的同时,应用中医药各种治疗方法相结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为广大青光眼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