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眼科医院健康科普】霰粒肿与麦粒肿是一回事吗?
眼科临床上常有患者眼睑红肿、疼痛,局部可摸到包块,有的人称为霰粒肿,也有的人叫作麦粒肿,那么霰粒肿与麦粒肿到底是一回事吗?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一、霰粒肿
霰粒肿,又名睑板腺囊肿,中医病名为胞生痰核,是指睑板腺的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西医认为慢性结膜炎或睑缘炎导致睑板腺出口阻塞,腺体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长期慢性刺激而引起。中医多认为胞生痰核是由痰火结滞形成,恣食炙烤厚味,脾失健运,湿痰内聚,上阻胞睑脉络,与气血混结而成。
临床表现:眼睑肤色正常,可见硬核突起,触之有如米粒或豆粒大小的硬核,按之不痛,与皮肤无粘连。眼睑内面局限性紫红或黄白色隆起。小者症状不明显,大者可有坠胀感,如果从睑内面溃破,可有摩擦感。
治疗方法:可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和激素眼药配合局部按摩、热敷,注意需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激素;中医治疗可内服化痰散结类中药,配合软坚散结类中药外敷、雾化;硬核大、保守治疗无效或已形成肉芽肿者,可手术治疗。
二、麦粒肿
麦粒肿,俗称“针眼”,根据病变来源又可分为内睑腺炎和外睑腺炎。内睑腺炎为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或睑板腺囊肿继发感染,外睑腺炎为睫毛毛囊根部皮脂腺及睑缘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原体多为葡萄球菌。中医认为其病因为风热邪毒外袭或脾胃热毒内蕴。
临床表现:眼睑隆起,红肿,有时可伴球结膜水肿。触诊可及硬结,伴明显压痛,睫毛根部或睑结膜面可有黄色脓头,积脓一旦穿破皮肤,向外排出,则红肿迅速消退,疼痛也随之减轻;重者常伴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致病菌毒力强者或全身抵抗力弱者,炎症可由一个腺体扩展到其他腺体,形成多个脓点,可发展为睑蜂窝织炎,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治疗方法:通常局部滴抗生素眼药水及涂眼药膏,如病灶处已化脓,有波动感者在抗菌基础上可做切开引流;脓腔大未能排净脓液者,应放入引流条,每日换药;局部炎症重者或伴淋巴结肿大者,可全身应用抗生素,口服或肌肉注射,必要时静脉输液。麦粒肿未成熟或已破溃出脓时切忌挤压,以免感染扩散,引起蜂窝织炎、海绵窦脓栓等严重并发症。中医治疗常给予祛风清热、泻火解毒中药治疗。
三、中医药治疗特色
麦粒肿或霰粒肿可能在双眼多发,而且此起彼伏,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生活困扰。尤其是儿童,如果短时间内频繁发作,小儿手术需要全麻,不可频繁手术,因此治疗这类疾病需要重视整体观念,不能只局限在眼部,中医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反复生长麦粒肿的患者,多为脾胃不和、内有蕴热,可采取口服中药以健脾益气、清热散结,或配合蒲公英、菊花、连翘等中药外敷、穴位放血等中医外治法治疗,效果显著。同时,还应加强营养,锻炼身体,调理脾胃,增强正气,防止复发。
所以,霰粒肿与麦粒肿虽然都是好发于眼睑部位的常见疾病,但两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原则都有不同之处。此外,当霰粒肿继发感染或麦粒肿愈合后形成局部机化包裹时,两者又可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