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睛心检验】血培养检查:揪出血液里的“坏分子”

发布时间:2025-08-20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当您因为持续发烧、打寒战、浑身没劲等症状去医院时,医生有时会建议您抽几管血做一项特殊的检查——血培养。这到底是什么检查?有什么用?怎么做最有效?结果怎么看?咱们一起来了解下。

微信图片_20250822170100.jpg

一、血培养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把您抽出来的静脉血,注入到特制的“营养瓶”(培养瓶)里,看看里面有没有细菌或真菌在生长。这是医生诊断?血液里有没有病菌感染最可靠的方法之一。这种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很危险(比如严重的败血症)。

二、什么时候需要做血培养?

如果您有以下情况,医生很可能会建议您做血培养:

- 发高烧(体温超过38°C)或者体温很低(低于36°C)。

- 感觉很冷,甚至打寒战。

- 感觉呼吸特别快、心跳特别快。

- 精神状态很差,比如昏迷。

- 血压突然降低。

此外,若医生通过其他检查(如抽血查炎症指标)高度怀疑血液里有感染,或想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明确到底是什么病菌在捣乱,也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培养检查。

三、检查时机很关键!

最佳时机:在您刚刚开始觉得冷、打寒战的时候,或者发烧刚开始的时候检查。

更重要的一点:最好在您使用抗生素之前检查!如果已经用过药了,也要在下一次用药前赶紧检查。因为抗生素会杀死或抑制细菌,等用了药再检查,可能就查不出来了。

四、怎么才能查得更准?

想让血培养更准确地抓住“真凶”,抽血时有几个要点非常重要:

1.多次检查

由于血液里的病菌有时候不是一直都在,多抽几次能增加“抓现行”的机会。第一次抽可能查出七八成问题,第二次能到八九成,抽够三次就基本能查全了(查到95%以上)。

此外,多次检查还能帮助医生判断:如果只有一瓶查到细菌,可能是皮肤上的细菌不小心污染进去了,并不是导致我们生病的细菌;但如果好几瓶都查到同一种细菌,那很可能真的是感染了。

2.每次多抽几管血

为了更准确且无遗漏的检查出致病菌,不同于血常规,医生通常会安排您从不同的胳膊上抽2到3次,每次抽的血会分装到两个瓶子里,一个好氧菌瓶,一个厌氧菌瓶,但也不用担心抽血太多会影响您的健康,每个瓶需要8到10毫升的血(大概相当于普通注射器一管多一点的量)。这个量不多不少刚刚好,身体几个小时就恢复过来了。

血抽得太少(少于5毫升/瓶),病菌可能长不出来,结果可能显示“没病”,影响医生判断;而血抽得太多,瓶里的环境可能会被破坏,甚至出现“假警报”,让医生误以为情况很严重。而对于儿童,抽血的量更会根据孩子的体重严格控制,绝对不会超过全身血量的1%,非常安全。

五、报告上写“阳性”就一定是感染吗?不一定!

即使护士操作再小心,抽血时也可能有极少量的皮肤表面的细菌(比如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等)混进血瓶里。这些细菌通常不是真正的“凶手”,我们叫它“污染菌”。

该怎么判断是“真凶”还是“污染菌”?

医生会综合这些来判断:

您的症状严重吗?(比如持续高烧、休克)。

是只有一瓶查到细菌,还是好几瓶都查到了?好几瓶都查到同一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多次抽血都查到同一种细菌吗?而且这些细菌对药物的反应(药敏)都一样?

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炎症指标)。

血培养是找出血液感染“真凶”的重要侦探。如果您被要求做血培养,配合好医护人员,按要求抽血,就能帮助医生更快更准地找到病因,进行有效的治疗!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