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眼科医院健康科普】透过“窗口”看全身疾病

发布时间:2025-08-22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眼底则是人体唯一在无创条件下即可动态观察到血管形态和病理生理过程的窗口。很多全身性疾病都会引起眼底的病变,如血管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而眼睛病变又可以反映全身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状况,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因此眼底在全身疾病的诊断及预警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哪些人群需要定期查眼底呢?

微信图片_20250822170205.jpg

一、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其最为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人群中的患病率达24.7%~37.5%,病程8年的糖尿病患者患病率更是高达50%。这是一个庞大的患者群体,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所以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潜在危害视力的疾病,是成人致盲的最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视力问题,疾病发展后期多会出现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可造成视网膜上微血管瘤的形成以及出血、硬性渗出、软性渗出,还可导致增殖性改变,进而引起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等,如果不能及时诊治最后会导致视力完全丧失,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眼底十分必要,至少应每年检查一次眼底。

微信图片_20250822170208.jpg

二、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人体心脑血管系统慢性疾病,它同样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眼底健康,引发如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是指动脉血压持续性升高, 导致视网膜内壁的损害, 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血浆渗漏、血管内有形成分渗出, 从而引起视网膜水肿、出血、缺血或渗出等病变, 严重者可出现视网膜脱离。

有临床医学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对高血压靶器官(心、肾脏、脑)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也有明显的破坏作用。介于Ⅱ~Ⅳ级的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和冠心病发生率显著高于Ⅰ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和无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同时,Ⅲ级和Ⅳ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肾小球组织结构的滤过率将会显著降低。

因此,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最好每隔3~6个月检查一次眼底,不仅可了解高血压的发展程度,同时对心、脑、肾等高血压靶器官也有一定的提示和预警作用。

微信图片_20250822170212.jpg

三、高度近视患者

近视是由遗传与环境等综合因素引起的一种屈光不正,预计2050年全球高度近视患者将达到9.38亿,10.1%的高度近视患者会出现失明或视力受损。在当代社会,近视患病的低龄化、高度化,发病率的逐年增长以及病理性近视的致盲性问题,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社会视觉健康的主要隐患。

高度近视患者可产生豹纹状眼底、近视弧形斑、Fost-Fuchs斑、巩膜后葡萄肿、视网膜锯齿缘部囊样变性等眼底改变,还会增加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等的危险,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因此,高度近视的患者,在注重保护视力、避免剧烈活动的同时,有必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微信图片_20250822170214.jpg

四、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颅脑疾患

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颅脑疾患,也需要通过眼底检查来观察视神经乳头的改变,为诊断颅内病变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如果有颅脑疾病的患者出现视力下降等表现时应及时就诊眼科,检查眼底视神经是否出现病变。

微信图片_20250822170217.jpg

五、肾炎、白血病、贫血、心脏病等患者

肾炎、白血病、贫血、心脏病等疾病都可能引起视网膜血管的改变,造成眼底出血和玻璃体积血,因此有此类疾病的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注意眼底检查,预防出现眼底病变。

微信图片_20250822170220.jpg

视网膜血管作为全身唯一可以在活体观察的血管, 眼底检查是体检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糖尿病、高血压、高度近视、神经疾病等患者而言,定期透过眼底这个“窗口”进行检查,其细微改变有助于判断全身血管系统情况, 进而判断全身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一定的提示和预警作用。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