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眼科医院健康科普】眼结石——眼睛里的“小石子”,别怕,也别大意!
你是否曾经历过这样的不适——眼睛总是隐隐作痛,感觉像有沙子在眼皮底下摩擦,无论眨多少次眼、滴多少眼药水,那种顽固的干涩感和异物感等不适却挥之不去?尤其在早晨醒来时,眼睛干涩得仿佛一夜未曾合眼,甚至有些轻微刺痛?若你正被这些症状困扰,请别忽视,这可能是眼睛在向你发出信号:小小的“眼结石”已在悄悄形成。
一、 眼睛里的“小石子”究竟是什么?
听到“眼结石”三个字,许多人会惊恐地联想到体内疼痛难忍的肾结石或胆结石,生怕自己感患了严重的疾病。但请安心,眼科医生口中的“眼结石”,与那些体内结晶完全是两码事。
它的本质,其实是结膜(覆盖眼白和眼皮内侧的透明薄膜)上皮细胞在慢性炎症刺激下,与少量钙质、黏液等分泌物共同堆积、浓缩形成的“坚硬小颗粒”。这些小颗粒通常像微小的黄白色碎屑,或者更粗一些的沙砾,深藏在眼皮内侧(睑结膜)的隐窝之中。它们本身不是感染源,但却是眼睛长期“亚健康”状态的明确指征——如同一道细微的伤痕,提醒我们眼表环境可能已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
二、哪类人群容易成为“小石子”的宿主?
眼结石并非从天而降,它钟情于某些特定的“土壤”:
1.慢性眼表炎症的“老客户”
干眼症患者泪液长期不足或质量差,眼表缺乏润滑保护;慢性结膜炎、反复发作的睑缘炎患者,眼表炎症持续存在,刺激物质不断产生,为结石形成提供了温床。
2.隐形眼镜的“资深用户”
长时间佩戴、清洁不当或超期服役的隐形眼镜,容易引发或加重眼表轻微损伤和慢性炎症,无形中增加了结石风险。
3.环境刺激的“常客”
长期暴露在风沙大、空气污染严重、紫外线强烈或过于干燥环境中的眼睛,结膜更易受到物理化学刺激,导致慢性炎症。
4.特殊时期人群
老年人结膜组织更易发生退行性变化,泪液分泌也可能减少;部分女性在激素波动期也可能更敏感。
三、去除“石子”,更要治理“土壤”
眼结石的治疗策略取决于它是否引起症状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1.“深藏不露”且无不适
这类结石通常不需要特别处理,医生会建议定期随访观察。
2.“锋芒毕露”引发症状
治疗的关键是将其从结膜表面移除。这需要进行一项非常精细的“结石剔除术”。医护会先为你滴入表面麻醉眼药水,待眼睛失去感觉后,使用特制的无菌针头或器械,将突出于结膜表面的结石剔除。该操作通常快速且痛感较轻。
3.“治本”才是核心
单纯剔除结石如同割草不除根,眼结石极易复发。治疗的根本在于控制其形成的源头——慢性炎症。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病因开具治疗方案:
(1)干眼症:长期使用人工泪液(玻璃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滋润眼表,严重者可能需要抗炎眼药(如低浓度环孢素A)或物理治疗(如睑板腺按摩)。
(2)结膜炎/睑缘炎:使用医生处方的抗生素、抗病毒或抗过敏眼药水/眼膏,坚持做好睑缘清洁至关重要。
(3)隐形眼镜佩戴者:务必严格遵守佩戴时长和镜片清洁消毒规范,或考虑更换为框架眼镜、日抛型镜片。让眼睛有充分休息的时间。
(4)环境因素:改善用眼环境,使用加湿器,佩戴防护眼镜(防风沙、防紫外线)。
四、预防大于治疗:筑起眼睛健康的防线
预防眼结石,核心在于呵护眼表健康,消除慢性炎症隐患:
1.科学用眼,劳逸结合
遵循“20-20-20”法则(每看近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物体至少20秒),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
2.隐形眼镜,规范佩戴
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医生建议(通常8-10小时),做好每日清洁消毒,绝不戴镜过夜,定期更换镜片。
3.眼部清洁,不可忽视
尤其是有睑缘炎倾向者,每日早晚用温和的清洁产品清洁睫毛根部。
4.人工泪液,按需使用
感觉眼睛干涩时及时补充不含防腐剂或防腐剂毒性低的人工泪液。
5.抵御环境伤害
在风沙、干燥、强光环境下,主动佩戴合适的防护眼镜。
6.管理全身疾病
积极控制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可能影响眼睛的全身性疾病。
7.定期眼科检查
尤其对于有慢性眼病史、长期戴隐形眼镜或中老年人群,定期检查能早期发现眼结石苗头及其他问题。
眼结石虽然名字听着吓人,却并非洪水猛兽。它本质上是眼表慢性炎症的一个小小“副产品”,是我们眼睛微环境失衡后的一个警示信号。当你感到眼睛反复磨涩、有异物感挥之不去时,请务必及时寻求专业眼科医生的帮助,精准找出病因,接受恰当治疗。切勿自行处理或长期忍耐,更不必过度担忧失明风险。
日常精心呵护双眼,让眼表环境保持湿润、清洁、无炎症困扰,正是防止这些小“石子”滋生的根本之道——眼明心静的世界,始于我们对每一寸细微光明的尊重与守护。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